腦部受損
腦部包含著千億個腦神經細胞,負責控制人的機能活動。
- 腦細胞需要透過血液循環而獲取氧氣和營養。
- 當腦血管出現損害,影響腦部血液供應時,會導致某部份的腦細胞及組織壞死,引發病者不同程度的身體功能喪失,甚至死亡。
腦部受損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包括身體機能受損、認知能力下降、言語障礙、性格行為改變等。
1.導致腦部受損的常見原因可包括:中風、創傷 性腦部受損、腦瘤、腦血管畸形等。
腦的功用
- 人的腦位於頭部腦顱腔中,負責指揮身體各部份的不同功能。
- 腦部不同部份包括中腦、小腦及腦幹。故腦部不同部位受損傷,後遺症也有不同。
大腦:思維活動感覺指揮肌肉收縮及放鬆,遲致完成動作或活動。
小腦:協調肌肉活動,及動作流暢,準確身體平衡。
腦幹:控制心臟跳動,呼吸、血管舒緩,反射動作(嘔吐,咳,吞嚥......)。
- 大腦左右半球負責的功能。
中風
- 中風是指腦血管破裂或閉塞,導致腦細胞死亡,引致相關功能出現障礙。
-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007年的資料顯示,中風是本港的第四號殺手,每年約有16,000人因中風入院,因中風而導致死亡的患者佔20-25%,即約有3,500人死亡。
- 中風在五年內的復發機會則接近兩成。(Cheung et al.2007)
- 中風主要原因分兩大類: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出血性中風
- 一種嚴重的緊急情況
- 腦部供血受阻,導致缺血,令腦細胞缺氧即缺血性;或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腦組織,令腦細胞死亡(即出血性),可造成殘障甚至死亡
- 成年人中,最常見導致永久殘障的疾病
以缺血性較常見
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 暫時缺血中風(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 血栓短暫阻塞動脈
- 大部份病人的症狀在一小時內消失
- 一成病人在三個月內發生缺血性中風(半數在第一個星期內發病)
- 高血壓
- 心臟病
- 糖尿病
- 吸煙
- 肥胖
- 創傷性到撞擊而引致腦細胞受損、腦出血或腦積水,多數因意外造成;
- 腦瘤,大部份腦瘤成因不明,腦瘤可使腦部組織受壓,增加顱內壓力和腦積水,繼而阻礙腦脊髓液的流動,影響腦部血液循環,造成腦部受損;
- 展異常,容易出現腦血管破裂;
1. 腦部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慢性中毒(包括酒 精、軟性藥物、興奮劑等),引致腦部受損。
- 身體機能方面:四肢活動障礙、半身麻痺或癱瘓、各部位協調問題、痙攣、吞嚥困難等。
- 認知方面:認知困難、記憶減退、專注力減退、智能下降等。
- 言語溝通方面:言語不清、辨認事物困難、閱讀及書寫障礙、表達及接受訊息困難等。
- 性格行為方面:性格轉變、情緒失控、缺乏動力、態度懈怠等。
1.社交方面:患者因失去自我照顧及工作能力, 出現情緒困擾,感到難於與家人及朋友相處 等。
針對腦部受損的治療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治療、復康治療、預防復發。
1.急性治療
手術治療
- 透過外科手術清除腦血管瘤,減少蛛網下腔出血復發,或取出血塊,盡量減輕腦部細胞及神經系統受損程度。
- 除小腦出血外,外科手術對大腦出血的成效,仍需研究作進一步測定。
藥物治療
- 適當的藥物有助減輕病徵及後遺症。
- 常用的中風藥物有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Warfarin)及阿斯匹靈(Aspirin)。
-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均是加速血管老化的因素,甚至提高再中風的危機,須服用相關藥物加以控制。
2.復康治療
- 令患者恢復部份或全部的身體功能。
- 協助患者重新適應,減低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舒緩病者負面情緒。
物理治療
主要協助患者恢復肌肉功能、關節活動能力,以及避免併發症。
設計針對性的鍛鍊,如提升身體動作協調功能、改善步姿、關節活動幅度、肌肉耐力等。
就體弱的患者需要,物理治療師會協助患者進行被動式運動,以減少壓瘡、姅縮等併發症出現。
職業治療
目的是增強患者身體功能,促進患者獨立生活,重投社區。
訓練包括自我照顧能力(如如廁、穿衣)、認知能力訓練(如記憶力、集中能力)等。
職業治療師會根據個別患者的需要,建議進行一些改善家居環境的措施(如改裝廁所),以及建議患者使用合適的輔助用具(如手杖、便椅等)。
言語治療
改善吞嚥及言語能力。
言語治療師先評估後設計合適的訓練,促進患者的吞嚥、言語表達能力。
心理治療輔導
為患者評估社會及心理狀況的需要,提供因病而引致的情緒、人際關係輔導。
3.預防復發
- 患者進一步適應病患帶來的轉變,建立一個健康生活模式,以預防病患復發。
- 培養患者「自我管理」的概念,協助患者建立面對病患後的信心。
- 中風症狀:
半邊手腳/臉部無力/感覺麻木
言語不清
突然劇烈頭痛
視野突然模糊
無故頭暈/昏厥
容易失去平衡、步姿不穩
- 通常突然出現
- 可能沒有痛楚
- 可能於睡眠時發生,醒後會察覺到徵象
- 腦部受到震盪或出現病變,會出現一些病徵,如能力及早發覺,施以適當治療,可防止腦部受到嚴重損害,減低病程惡化的機會。
常見的早期病徵:
- 頭痛、頭暈、噁心、面部痳痺、手腳肌肉無力、嘔吐、複視、不能集中精神、癲癇、神智不清甚至昏迷。
- 千萬不要輕視頭部損傷,就算沒有表面創傷,他可能對生命構成威協。一旦出現上述病徵,必須立即求醫。
目的:
為了增加昏迷時的施救效率、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當患者昏迷時,在旁的照顧者請依照以下程序為患者施予適當的救助:
- 保持鎮定,檢視患者清醒程度,切勿大力搖晃患者
- 如有需要(例如患者失去知覺、頭部受傷等),即電「999」或按「平安鐘」求助
- 非必要切勿移動患者,讓患者留在安全地方
- 將患者轉側,檢查及清除口腔內之異物如假牙等
- 解鬆緊束衣物,如領口、皮帶等
- 不可讓患者進食及飲用任何飲品
- 為患者蓋上保暖衣物
- 無須為患者擦藥油,以免影響病情
1.陪伴患者直至其清醒或救護員到場
中風症狀:半邊手腳或臉部無力或感覺麻木: :言語不清: :突然劇烈頭痛: :視野突然模糊: :無故頭暈/昏厥: :容易失去平衡: :步姿不穩: |
:通常突然出現: :可能沒有痛楚: :可能於睡眠時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