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心臟病一直是香港的第二號殺手,僅次於癌症。心臟病可以全無症狀,亦可能出現心絞痛、氣促和心悸不安等現象,部份人士更會在毫無徵兆下突然死亡。多項研究顯示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可幫助減低患病的機會及幫助患者減輕病情。
常見的心臟病如下
- 冠心病
- 心律不齊
- 心瓣膜病
- 心臟衰竭
- 心肌病等
香港較常見的心臟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是眾多心臟病病類中患病人數最高的,兼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冠心病的成因
人體的心臟就彷似一個「泵」,將來自身體的血液傳送到肺部吸取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等廢物,而充滿氧氣的血液會從肺部經心臟泵送到身體各部位。心臟本身負責供應養份的動脈叫做冠狀動脈,血液透過冠狀動脈的小支流,供應氧份和養料予心臟肌肉來維持工作。
由於血內的脂肪(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黏附冠狀動脈內壁,在日積月累的影響下令冠狀動脈出現狹窄,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流減少和缺氧,並引發冠心病種種徵狀,包括:
- 心絞痛:胸部中央的疼痛不適,可能擴展至頸、手臂和下顎、發悶或胸部受重壓的感覺
- 呼吸短促
- 冒汗
- 作嘔
- 頭暈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無法避免的危險因素
- 高齡:隨著年紀增長,動脈的脂肪積聚和硬化
- 男性:男性比女性患病率較高,但更年期後,女性與男性的患病率會相同
- 遺傳:若父母在五十五歲或以前患有心臟病,子女患病機會較高
可治療的危險因素
- 高血壓:血管內壁受損,增加脂肪積聚和硬化
- 糖尿病:引發血管壁發炎及脂肪積聚
- 膽固醇高: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會黏附於血管壁,引致血管硬化
- 吸煙:香煙內的尼古丁會加速心臟跳動,血管收窄和硬化
- 肥胖:跟高血壓、糖尿病和膽固醇高有聯繫,增加患病機會
- 生活緊張:導致高血壓、加速心臟跳動,血小板容易積聚,形成血塊
- 缺乏運動:未消耗的多餘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的形成
如何診斷
懷疑患有心臟病的人士需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心電圖檢查及血液測試,亦會按需要進行:
- 超聲波檢查
- 運動心電圖
- 心導管檢查等
冠心病的治療
葯物治療
急性冠心病患者發作時入院後會立即注射血栓溶解劑,盡快搶救,減少心肌受損。所有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葯,有關葯物作用包括:
- 擴張血管,如Isosorbidemononitrate
- 促進心臟功能,如Digoxin
- 防止血栓形成,如Aspirin,Plavix等
- 抑制血壓,如:Metoprolol,Enalapril,Amoldipine
- 降血脂肪,如他汀類葯物Statins
手術治療
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俗稱「通波仔」手術)
「通波仔」是一個非外科微創手術,一條末端有氣囊的導管會在股動脈或手橈動脈進入心臟血管收窄的部位,用打脹的氣囊來壓平血管內的脂肪,然後放入金屬支架,以支撐先前狹窄的部位。
目前,本港主要有三種可植入的支架,分別是祼支架、藥性支架和生物工程抗體支架。醫生會按病人的需要而植入不同的支架。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俗稱「搭橋」手術)
這是一個外科大手術。醫生會利用病人體內的其他血管作橋樑,一端接於主動脈,另一端就函接收窄的冠狀動脈部位的遠端,避過阻塞的位置,確保血液經橋樑流血受損的心肌。
心臟復康服務
本會為手術後的病人提供心臟復康課程,此服務為期六週,內容計有葯物認識、飲食指導、運動訓練和壓力處理等,希望透過課程,協助參加者身心康復和預防疾病復發,重過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聆聽. 關心飲食及運動與心臟健康全接觸 (PDF)
預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復發 (PDF)
引發冠心病的徵狀:心絞痛: :呼吸短促: :冒汗: :作嘔: :頭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