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四十岁或以上人士当中,约24%患有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确诊人数更是显着上升。长期血压偏高可引至冠心病、中风、视网膜血管病变、肾衰竭等。及早诊断和控制血压,可以防止及延缓併发症的出现,减低因併发症而死亡的机会。
病理知识
血压是指当心脏将血液从心泵出至身体各部份时对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在血管壁所造成的压力称为收缩压 (又称上压);当心室放松时,血液在血管壁所造成压力称为舒张压 (又称下压)。
理想上压是少于120mmHg,下压少于80mmHg。但若血管中血流阻力增大,心脏须加强力度才能把血泵出心脏,对血管壁造成压力,形成高血压。长期血压偏高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引致心脏衰竭。一般来说,上压大过或等于 140mmHg,下压等于或高于90mmHg,便属于高血压。
血压水平分类
成年人的血压水平分类标准:
收缩压(SBP) (毫米水银柱)(mmHg) |
舒张压(SBP) (毫米水银柱)(mmHg) |
|
理想血压(Normal) | < 120 | < 80 |
高血压前期 (Pre-hypertension) |
120 - 139 | 80 - 89 |
第一阶段高血压(Stage 1 hypertension) | 140 - 159 | 90 - 99 |
第二阶段高血压(Stage 2 hypertension) | > 160 | > 100 |
糖尿病及长期肾病患者的理想水平:
收缩压(SBP) (毫米水银柱)(mmHg) |
舒张压(SBP) (毫米水银柱)(mmHg) |
|
糖尿病患者 | < 130 | < 80 |
长期肾病患者 | < 130 | < 80 |
高血压成因
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病徵,只有部分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气促、视力出现问题,不少人经过身体检查才被诊断出来。
高血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大部分患者属病因不明的原发性。可能是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如基因、先天体质、液体的分佈、肾脏对水和盐分的处理、血管张力、神经、内分泌等;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摄取过多盐分、肥胖、酒精、缺乏运动、压力等。原发性高血压理论上不能根治,可藉矫正生活习惯,需要时加上药物治疗来控制。
继发性高血压约佔5% - 10%。多由药物(口服避孕药、类固醇)、肾病(肾衰竭、多囊肾、肾盂积水、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肾上腺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由先天性大动脉淤塞引起,若能根治病因,有机会痊愈。
高血压併发症
高血压能诱发其他疾病,因为它加速血管内粥样硬化的发展,阻塞血液流通,导致局部器官缺血,功能受损。其併发症一般分高血压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前者直接由血压升高引起,降低血压水平可预防;后者则混合其他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虽为最重要原因,但仅降低血压,并不能完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性血管併发症——包括出血性脑中风(爆血管)、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硬化、主动脉夹层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併发症——包括冠心病、猝死、心律失常、动脉血栓形成脑中风、周端(手脚)血管疾病等。
高血压病者患上这些严重疾病的风险至少高于常人两倍。建议于三十五岁后,有上述高危因素人士,应定期量度血压,及早监察及预防病变发生。
高血压控制方法
及早控制高血压至理想水平,可以及早预防可能引致的併发症。
饮食调节
DASH (Dietary Approach to Stop Hypertension) 饮食方法,健康饮食内容包括低钠、低脂肪及低胆固醇,高钙、高镁、高钾及高纤维质的摄取等,同时配合均衡饮食,戒除烟酒,并保持理想体重。
定时量度血压
由于高血压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症状,如能定时量度及记录血压水平,有助个人监察及了解日常的血压状况。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能改善血管健康,有助维持理想血压水平及控制体重,高血压患者宜选择合适运动强度的运动及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应先谘询专业人员的意见。
舒缓压力
长期的生活紧张及压力过大,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及血压上升,学习松弛身心及压力的方法,亦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一环。
高血压控制方法:饮食调节: :定时量度血压: :适量运动: :舒缓压力: |